近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余杭区智慧渔业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专家,对“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理一体化装备工艺研发技术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装备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方面表现出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显著优势,成功通过技术探讨研究成果的检验,标志着我国水产养殖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项目由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研究团队(AET)研发,参与机构涵盖了浙江大学、福建水产研究所、江苏海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与研究单位,体现了多方合作的科研模式。研发团队通过多次的调试与优化,成功克服了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难题,在达标排放处理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
首先是“更实用”。该项目针对养殖尾水处理占地面积及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一套集成高效沉淀、EEM菌强化、功能填料吸附、有效消毒于一体的淡水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装备。相较于传统的解决方法,该装备的设计不仅改进了尾水处理的环境性能,更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次是“更高效”。通过挂膜强化、碳源比选以及菌剂筛选等关键技术,该一体化装备非常适合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水养殖及池塘养殖等模式的尾水处理,确保了尾水处理效率能达到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及湖南等省级地方养殖尾水排放的要求。
最后是“更稳定”。该装备的出水水质稳定,占地面积仅为15平方米,处理水量可达到150至200吨每天,其综合处理成本低至0.4至0.5元每吨,且电费及其他经营成本相对可控,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与实用的保障。
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正面临环境与资源压力,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迫在眉睫。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家对水产养殖的排放监管日益严格,许多湖泊及水库的水产养殖产业甚至面临被禁止或限制的命运。由此,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问题成为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重点。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出台了关于养殖尾水排放的区域标准,涵盖了SS、COD、pH、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的严格限制,并加强了环保监管,以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要求,农业农村部自2020年以来持续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五大行动,尤其是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的推广。
此次尾水处理一体化装备的验收,不仅为解决养殖尾水处理的难点与痛点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现代农业的低碳循环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相较于传统的三池两坝模式,该一体化处理设备单套的占地面积仅为15平方米,通过模块化组装,建筑施工仅需一天,市场应用前景乐观。
展望未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尾水的处理与环境保护将成为业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而此次研发项目的成功验收,将为行业提供更高效、稳定、经济的尾水处理技术,助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除了技术本身,该项目的实施与推广还将进一步促进行业内的创新交流与技术分享,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随着农业农村部在2024年推出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尾水治理的重要性,水产养殖从业者和科研团队将肩负新的使命。在2025年即将召开的“第四届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与绿色发展论坛”上,各方专家将一同探讨尾水处理的创新技术与工程案例,逐步推动现代渔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总之,此次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理一体化装备项目的成功验收,标志着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在绿色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水产养殖从业者应热情参加技术推广与应用,努力提升尾水治理水平,以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标准,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